10月9日17点直播!“内心共鸣”—内分泌代谢与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系列讲座(十):低钙血症的诊治及心脏并发症处理(病例)
“内心共鸣”—内分泌代谢与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系列讲座,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中心主办,自2025年7月3日起,每周四举办,共26期。 系列讲座将 聚焦内分泌代谢与心血管疾病交叉领域前沿,围绕糖尿病、肥胖、甲状腺、垂体肾上腺等疾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,聚焦
“内心共鸣”—内分泌代谢与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系列讲座,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中心主办,自2025年7月3日起,每周四举办,共26期。 系列讲座将 聚焦内分泌代谢与心血管疾病交叉领域前沿,围绕糖尿病、肥胖、甲状腺、垂体肾上腺等疾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,聚焦
那种从脚趾开始,像穿了双厚袜子一样的麻,常常被轻描淡写地忽略。殊不知,它往往是糖尿病最危险的一道“起跑线”,一旦越界,就不再是血糖的事,而是生活质量的事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小时候农村赶集,最热闹的摊位不是卖糖葫芦的,而是炸蚕蛹的。外酥里嫩,一口爆油。那会儿哪懂什么健康,只知道香。如今再提起蚕蛹,倒真不是为了嘴巴,而是为了身体,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这小小的昆虫宝藏,可能藏着不少“惊喜”。
有多少人不是倒在了心衰发作的那一刻,也有人是在脑卒中之后才后悔当初没重视那点点血压波动。但你能想象吗?平时饭桌上看似平平无奇的一碗玉米粥,居然可能在默默“保护”你的心和脑。
2025年8月30日,上海瑞金医院团队于Diabetologia期刊发布题为《糖尿病的异质性及疾病进展的树状图表示:来自中国心血管代谢疾病与癌症队列(4C)研究发现》的研究报告。
据广东省疾控局微信公众号发布《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(2025年9月21日—27日)》,2025年9月21日0时至9月27日24时,全省新增报告3153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,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。病例分布在江门2927例,佛山78例,广州68例,深圳22例,
别装糊涂,糖尿病不是糖吃出来的,但“吃错了”确实能把它推入深渊。有些食物,不是不能吃,而是吃了代价太大。今天我们就来说说,那些让内分泌医生皱眉的“八种食物”,再馋也得忍住,忍不住的,是并发症给的教训。
胃肠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很多人认为它不过是“普通的肚子不舒服”,轻视了它带来的潜在危害,如果忽视了胃肠炎的早期症状,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并发症,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。
哈佛团队的长期随访提示,它不仅是肝脏的事,还在暗中牵扯出四个全身性的严重健康隐患。这个消息一出来,等于泼了大家一盆冷水:原来肝脏不是“独角戏”,它一旦失衡,全身都跟着遭殃。
在饭桌上,许多中年朋友常常面临一个两难问题:既想喝点白酒助兴,又担心血糖高了会出问题。尤其是被家人一盯,那点酒兴立马就没了。这时候的你,可能也在心里嘀咕:“难道高血糖就真的一滴酒不能沾?”
术后恶心呕吐(PONV)是麻醉与手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,其预防与管理长期以来受到临床关注。然而,PONV的潜在严重并发症常被低估。本期《山东ERAS论坛》结合一例因PONV导致罕见气管破裂的病例,系统分析其发生机制、高危因素与防治策略,强调应在临床中加强个
9月23日,威高大讲堂以线上直播形式如期举行,特邀肾科领域专家,通过科普解读、案例分享等多元形式,为肾友系统传递肌肉保护、骨骼养护等健康知识,助力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,拥抱高质量生活。
冠心病并非“突发致命”的疾病,而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步发展的慢性过程——从早期脂质沉积、斑块形成,到血管狭窄影响血流,再到心肌持续缺血损伤,整个过程可能持续十几年甚至数十年。在病情稳定期,通过药物控制、生活方式调整,多数人可维持正常生活,但当斑块破裂、血管堵塞
傍晚时分,小区里传来熟悉的麻将声。68岁的李阿姨和邻居张大爷边搓牌,边分享着各自的健康“秘诀”。“我家孩子说糖尿病主要是吃糖太多,小心点就没事!”李阿姨认真地重复孙女的叮嘱。然而,隔壁85岁的陈叔却笑着摇头:“我天天吃水果和米饭,血糖一直稳得很!”一桌人你一句
糖尿病不是只有血糖高那么简单。你以为控制住血糖就一切安好了吗?如果身体某些地方开始隐隐作痛,那可能是“并发症”的前奏。糖尿病的危险,从来不是“糖”,而是藏在疼痛里的“信号”。
——当这个标题出现在医学期刊和主流健康栏目上时,不少人先是狐疑,再是惊讶,最后是嘴角上扬地说:“早知道我爸每天嗑花生米不是白干的。”
随着秋风渐起,流感高发的季节也悄然临近。流感不是普通感冒,而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它具有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的特点,可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迅速蔓延,尤其在秋、冬季节更容易形成发病高峰。在高发季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,才是这个秋冬季预防流感的“标准答案”
你以为空腹血糖5.6,糖化6.5%,就万事大吉了?门诊上太多糖友拍着胸口说“我血糖控制得不错”,可一查眼底,出血了;一做尿检,蛋白飙了;脚趾发黑,神经早坏了。一句话扎心:你以为的“达标”,可能只是表面风平浪静,实则暗流涌动。
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,我国高血压患者出现广泛化、低龄化的趋势,越来越多处于人生上升阶段的中青年加入了高血压“大军”。